引言
分光光度計是杜包斯克(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在1854年將朗伯比爾定律應用于定量分析化學領域,并且設計了第一臺比色計。到191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制成了第一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此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經不斷改進,又出現(xiàn)自動記錄、自動打印、數(shù)字顯示、微機控制等各種類型的儀器,使分光光度法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也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從問世以來,無論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材料學、環(huán)境科學等科學研究領域,還是在化工、醫(yī)藥、環(huán)境檢測、冶金等現(xiàn)代生產與管理部門,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本文從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結構原理及在聚合物分析兩方面進行闡述。
2.紫外分光光度計的結構、特點、用途、應用范圍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結構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主要由輻射源、單色器、試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及其應用
樣容器、檢測器和顯示裝置等部分組成。
輻射源:必須具有穩(wěn)定的、有足夠輸出功率的、能提供儀器使用波段的連續(xù)光譜,如鎢燈、鹵鎢燈(波長范圍350~2500納米),氘燈或氫燈(180~460納米),或可調諧染料激光光源等。
單色器:它由入射、出射狹縫、透鏡系統(tǒng)和色散元件(棱鏡或光柵)組成,是用以產生高純度單色光束的裝置。其功能包括將光源產生的復合光分解為單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單色光束。
試樣容器:又稱吸收池。供盛放試液進行吸光度測量之用,分為石英池和玻璃池兩種,前者適用于紫外到可見區(qū),后者只適用于可見區(qū)。容器的光程一般為0.5~10厘米。
檢測器:又稱光電轉換器。常用的有光電管或光
電倍增管,后者較前者更靈敏,特別適用于檢測較弱的輻射。近年來還使用光導攝像管或光電二極管矩陣作檢測器,具有快速掃描的特點。
顯示裝置:這部分裝置發(fā)展較快。較高級的光度計,常備有微處理機、熒光屏顯示和記錄儀等,可將圖譜、數(shù)據(jù)和操作條件都顯示出來。